当暑期公益托管陷入“看娃+作业”的惯性循环,新都街道裕新社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正以“青春合伙人”模式撕开创新口子。盐南高新区社事局、新都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携手心途公益,联动盐城工学院数理学院、盐城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,让大学生志愿者成为“成长合伙人”,用高校智慧为未成年人暑期生活注入全新活力,重塑社区未保服务生态。
打破边界:从“单向输出”到“共创课堂”
传统公益托管困于“被动接受”,新都街道裕新未保站则构建“双向奔赴”场域。盐城工学院数理学院志愿者带来的“湿地飞羽寻踪”课,不再是知识灌输——孩子们发现鸟类差异时的惊呼,与志愿者引导观察的互动,让课堂变成“探索共同体”;盐城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化学实验课,大学生与孩子共当“实验合伙人”,从操作失误的笑声到成功反应的欢呼,知识在协作中自然沉淀。这种“大学生+未成年人”的共创模式,让教育边界消融,成长能量双向流动。
跨界融合:把“专业场”搬进“社区课”
高校实验室的专业知识,如何落地社区?新都街道裕新未保站给出“场景化融合”解法。湿地科普跳出PPT局限,以“鸟类形态侦探游戏”让生态知识变成推理线索;化学实验摒弃晦涩术语,用“魔法变色挑战”让酸碱反应成为童趣冒险;非遗皮影体验,则串联起“传统文化传承”与“现代动手实践”,让古老艺术成为孩子手中的创意工具。高校专业资源与社区成长需求的跨界嫁接,让课堂既有“知识深度”,又有“体验温度”。
模式创新:“青春合伙人”的生态闭环
新都街道裕新未保站打造的“青春合伙人”模式,构建起可持续生态:社事局定方向、街道搭平台、公益组织做纽带、高校出人力与专业内容。大学生在实践中完成“知识输出—自我成长”的闭环,未成年人收获“兴趣培养—能力提升”的成长,社区则沉淀“资源整合—模式可复制”的经验。这种模式突破“政府单打独斗”困局,以“青春力量”为支点,撬动社区未保服务从“基础托管”向“成长赋能”进阶。
当其他社区还在纠结“暑期课怎么填内容”,裕新社区已用“青春合伙人”模式,让高校智慧、青春活力与未成年人成长需求深度耦合。这场创新实验证明:社区未保服务的未来,不在重复传统,而在打破边界、跨界共创。或许下一个暑期,“青春合伙人”模式将从裕新出发,为更多社区未成年人点亮不一样的成长灯火。
(供稿:丁帅勇 万韵晗 陶新萍 顾善海)